户部侍郎纵子行凶,花钱买命,户部尚书包庇属下,不过三日,认罪书就被刑部呈至御前,太子私下示意党羽施压,要求圣上秉公查办,撤了户部侍郎,并治户部尚书治下不严之罪。
景文帝在朝堂上面黑如炭,然他不可当场发作,如今北乡赈灾一事甫定,太子党系官员得了此差,那拨款之要员须得是景文帝的人,如今户部侍郎被革,户部尚书吃瓜落,户部元气大伤,景文帝一时之间便不能再找合适的人替上去,百官之中,太子党摆明了用‘大启律法之庄重不可犯’逼迫自己下旨严惩户部。
朝廷六部中,户部、礼部在景文帝手中握着,太子插不上手,今天这一出,景文帝如何看不出端倪?这是太子见自己不允郑中谨回京,要来拆自己根基了!
景文帝眸光幽深,望着殿中跪下的三分之一大臣,心中连连冷笑,好个太子。
“老四以为,朕该如何处置户部侍郎王奇?”景文帝忽地看向站在百官之前的庸亲王刘治。
刘治上前一步:“儿臣以为,大启律法庄重不可犯,王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确该革职查办,流放远地。”
景文帝眸光一暗。
“但户部尚书杜大人实在冤屈,重罚便免了,不如罚俸三月,小惩大诫。”刘治慢悠悠开口:“如今北乡赈灾在即,朝廷用人之际,要紧之事还是新户部侍郎人选。”
“儿臣,”太子转身,对景文帝恭敬行礼:“附议。”
景文帝帝冕之下眉头未有一刻放松,他不动声色叹了一口气,疲声应了。
太子虽低头垂眸,可那双眼睛却悄悄的望着景文帝握着龙椅扶手上浮现的青筋,他心中安定了不少,背在身后的手朝着郑伯克的方向比了个动作。
郑伯克再次请凑,郑中谨回京一事。
皇帝准了郑中谨用三分兵权换回京尽孝,太子也放弃插手户部侍郎一职。
朝堂之后,父子间复又恢复微妙平衡。
刘治坐在回府的马车之上,闭眼假寐,只觉得今日实在是累。
东宫。
郑伯克向刘业致谢,刘业笑着摆手:“伯克公谢错人了,该谢的,是庸亲王才是,那王奇的把柄,是他送给本宫的。”
郑伯克脸色一僵:“他为何如此?臣与庸亲王,该算仇人才是。”
刘业摇摇头,低头缓缓喝了一口热茶:“谁知道呢,本宫这个弟弟,从来叫人猜不透。”说着放下茶杯:“不过,也无妨,小郑将军不日便可回京,本宫觉得,普天之下,只有伯克公你这个嫡子能猜到几分庸亲王。”
郑伯克闻言,眼中满是愁绪。
圣旨到北境白城驻地的第二天,郑中谨便率大军回朝。郑中谨启程没多久,一封从京城礼部尚书家中发出的信就被刘治截了去。
李自与捧着信送到刘治面前,刘治垂眼瞧了一眼信封上中正的字体,不屑的嗤笑一声:“多少年了,赵姬行还没个长进,字写得如他人一般,没意思的紧。”
李自与不敢轻易答,绕到刘治身侧,为他添香研磨。
刘治随手拆开读了起来,越读,他脸色越难看,待最后一行字看完,刘治冷哼一声,提笔在信纸背面书:通篇废话,纸上谈兵,焉知国事大,君者臣者一行一言皆须慎,赵姬行此子,侃侃而无实,为民之语,不过虚妄,中谨即为君子,当与此子泾渭分明,不至被其污浊所染。
字迹潦草潇洒,与信中中正小楷截然不同,势头极足,压得中正小楷黯然失色,刘治不等墨迹干,起身拿起备在一旁的热帕子擦手:“装回去,派人快马加鞭给中谨送去。”
李自与应诺。
信由信使快马加鞭送至郑中谨处,行军休憩途中,郑中谨将之取出,翻开看,便见封口蜡拆开过,他沉着脸将信纸取出,还未去瞧那信中所说为何,先被背面几句潦草之书气的不行。
好个刘治,一字一句写人污浊,殊不知他私拆旁人信件,又如何不是污浊之人?!
那信是十年前的新科探花郎,而今翰林院编撰赵姬行所写,信中并无其他,不过与郑中谨研讨些为民之好政,就这,也叫刘治看不上。
说来,刘治看不上的岂是赵姬行所言之政,原赵姬行为太子伴读之时,他就处处为难赵姬行,偏偏赵姬行文采斐然,胸中尽数是为国忧为民忧,郑中谨家风严谨,也亦胸怀天下,与赵姬行常常秉烛夜谈,二人惺惺相惜,自叹对方大才。刘治从小就是个恣意的疯子,他看重郑中谨,朝中几乎人尽皆知,郑中谨与赵姬行交好,刘治不舍惩治郑中谨,拿捏一个小小的礼部尚书之子确实太容易不过,便是刘治被贬至梁城十年,也能让新科探花在翰林院当个小小的史书编撰十年。
刘治越是如此,郑中谨对他越是厌恶。
读完书信,郑中谨并未回信,而是叫来信使,嘱咐他亲自去礼部尚书府邸寻翰林院编撰赵姬行给自己带一句话,然对刘治,郑中谨亲自写信相回,语气冷漠疏离。
庸亲王敬启:庸亲王殿下抬举,下官不可当君子,恐辱之,本自与姬行一身污浊,何惧染之?
收到回信之喜悦在拆开刹那间化为乌有,刘治恨不得将之烧了,想了想,终究仔细叠好,放入信封,存入书房那一个古朴盒子中。
李自与轻叹,道:“王爷,可是将军又说什么惹得你不高兴了?”
刘治合上盒子,玉白的手指轻轻在其边缘摩挲,声音极轻,仿若未语:“罢了,他本是这般性子,本王知晓,”刘治摇摇头,将心中烦闷尽数甩去,眼中蓦然出现几丝笑意:“顶好的脑瓜,却总是不爱多想,直来直去的,有时跟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到不知是不是和伯克公相像,还是和他那个暴脾气的娘像。”
“想来是和荣昌公夫人相像吧,”李自与也笑了起来:“奴才记得许多年前,荣昌公夫人来宫里与臻妃娘娘相见时,隔得老远便听见了荣昌公夫人骂人的声音,虽有些粗鄙,却中气十足,分外解气。”
刘治似也记起了些许往事,唇角浮现一抹笑意:“再有半月中谨便要回京了,十年不见,不知他现在是何模样。”
郑中谨率兵入城那日,太子与郑伯克二人在城门口等候,太子既来,景文帝便不会出现,刘治却没去,他只是在城门口的酒楼二楼包了个雅间,要了坛上好的女儿红,一边啄饮,一边从城门望向城外。
午时过后,风尘仆仆的大军入城。
那黑袍年轻将军身后是高高扬起的红色大启军旗,猎猎随风响动,步兵骑兵步伐一致,落地如击鼓,声声震人心。
好个大启威严!好个大启风采!
百姓骚动,扬声喊:骠骑将军回城了!骠骑将军回城了!
黑色盔甲,黑色骏马,那人披风猎猎,自雪中踏马而来,仿若撕开了这满天冰寒,浑身如黑色烈焰裹挟一般,远远瞧见,便叫人失了天地,眼中只能看他一人,心中只能想他一人。
郑中谨走近了,单脚一蹬,翻身下马,冲着前头等候的太子与郑伯克单膝跪地:“太子殿下,父亲大人,北境驻守将领郑中谨,回来了。”
“好好好,”郑伯克五年未见儿子,激动不已,连忙上前扶住儿子手臂:“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刘业点头,眼中满是欣慰:“骠骑将军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那坐在酒楼上头的人将街上之景尽数收入眼中,许是酒喝了多些,许是开着的窗透了风多些,他眼角微红,桃花眼流转间,似有水汽氤氲。
“瘦了。”李自与听见自家王爷轻轻喃语:“却也壮了。”
刘治忽然回头,冲着李自与招手,李自与从善如流,走到自家主子身旁,同他一起朝窗外望去。
“不知他现在可还能接的住本王。”
“大约是接得住的,”李自与温和的笑笑,与自家王爷有一搭没一搭说起话来:“小郑将军打小体格就好,以前十多岁时便接得住从树上掉下来的王爷,现下在军中历练五年,与人高马大的羌人战百余回,旁的奴才不知,估摸着这把子力气是有的。”
这番话逗笑了刘治,他哈哈笑了两声,点头附议:“说得也是,论起身强体壮,中谨在我们这一辈中,从未输过,便是以前外公家的梅郡表哥也不是他的对手……”说起梅郡,刘治的眸色黯了几分,待他将心中愁绪放下,那街上却只剩下陆陆续续进城的士兵,要看的人已走远,刘治关上了窗,坐回桌旁。
“罢了,总有机会试试的,”刘治喝完最后一杯酒:“回吧。”
郑中谨回京第三日,景文帝宫中设宴,为其接风洗尘,文武百官,皆到之。
酒过三巡,景文帝不胜酒力,回宫歇息,郑中谨不喜与朝中官员再多接触,借口离了宴席,才走了几步,便听见身后响起了脚步声,那脚步声,他太熟悉。
刘治黑发玉冠,月白色广袖长袍,单手覆在腰腹,单身背在身后,额头光洁饱满,一双桃花眼流转,高贵而艳丽。
一见叫人惊艳。
大抵是酒喝多了,郑中谨竟看呆了。
※※※※※※※※※※※※※※※※※※※※
嘤嘤嘤,因为此文三次上榜都未达到一万字的榜单要求,所以以后在首页榜单上你们瞧不见此文了,所以还望大家多支持,其实也怪我,榜单一周要求写一万字,我明明记得我写了一万字的呀,结果今天编辑告诉我说才九千多字,我这波操作…….哭笑不得哈哈,我再次被自己蠢哭了,这个故事完结之后这篇会写最后一个故事,现代《小骗子》,写完我就准备完结你是人间这部,然后更完吐泡泡的小金鱼之后就更新《人间制度管理协会》,是的,我要开始填坑了,啊,感觉好忙好忙啊~如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